条目 闭关锁国(閉關鎖國)

拼音 bì guān suǒ guó

注音 ㄅㄧˋ ㄍㄨㄢ ㄙㄨㄛˇ ㄍㄨㄛˊ

闭关锁国 词语解释

解释

闭关锁国 bìguān-suǒguó

[close the communications at the borders;lock one's doors against the world] 封闭关口,自我保守,自我保守,不跟外国来往

封建的闭关锁国的日本变为帝国主义的日本

-----------------
国语辞典
闭关锁国bì guān suǒ guóㄅㄧˋ ㄍㄨㄢ ㄙㄨㄛˇ ㄍㄨㄛˊ
  1. 闭关,满清末年清廷采取闭关政策。锁国,日本自基督教传入后两百多年中,严禁日本与其他国家接触的时代。闭关锁国指关闭自守,不与外国往来。

闭关锁国 成语解释

闭关锁国

【解释】闭关:封闭关口;锁:封锁。闭关自守,不与外国往来。

【出处】《周易·复》:“先王以至日闭关,商旅不行,后不省方。”

【示例】严复的“译事三难信达雅”为打破~,西学东渐开了先河。 ◎柯灵《<近代文学丛谈>序》

【近义词】闭关自守、故步自封

【反义词】门户开放、面向世界

【语法】联合式;作宾语、定语;表示保守,不与外国交往

闭关锁国 网络解释

百度百科

闭关锁国

  • 闭关锁国政策,指闭关自守,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,是典型的孤立主义。严格限制对外经济、文化、科学等方面的交流,也因此中国的整体国力及发展落后予西方国家。
  • 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郑和下西洋(1405-1433)后,实施海禁,并在北方修建明长城,是明朝锁国的象征。
  • 1723年(雍正元年),因与罗马教廷间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白热化,雍正帝禁止天主教,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,并限制贸易,被视为锁国的开始。到1757年(乾隆二十二年),乾隆帝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,下令除广州一地外,停止厦门、宁波等港口的对西洋贸易,这就是所谓的“一口通商”政策。
  • 清代实行了“闭关自守”或“闭关锁国”政策的观点源于当时试图向中国推销其商品(特别是鸦片)的英国商人,马克思曾在他的文章中接受了这一观点,后来这一观点于20世纪50年代纳入了当时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,写入了教科书,并且形成了一个观点认为“清代闭关锁国”。从相关政策执行中实际的微观行为和宏观效果上看,同样不是。另外,明清两代,明朝虽然在明前期至隆庆开关时期近乎全面海禁,但仍然在隆庆开关时开放了漳州月港一处口岸。明代禁海时期约占75%,开海时期约占25%。在鸦片战争前的清代,禁海时期约占15%,开海时期约占85%。